top of page

Welcome to Indra's net

The historical stories documented here are interconnected and captivating. Humanity creates history, which in turn shapes people's perceptions and choices. Seeing history clearly is the beginning of a journey towards freedom.

​在历史中的孔子

孔子,春秋时著名思想家,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可以说是对中国历史影响至深至远之人。让我们看看那些与他相关的历史之丝线吧。

孔子与殉葬

文公六年(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为他殉葬的共有177人,其中包括当时秦国的三位贤人。秦人对此愤愤不平,于是有了《诗经》里面的“黄鸟”一诗。
用活人来殉葬,在商周时代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而且作为殉品的也不仅仅是奴隶,很可能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甚至是儿女。比如楚灵公死后就有两个女儿被陪葬了。所以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死了,用他手下三个才子来殉葬,倒也不是疯狂之举。但要知道,那时候已经是礼崩乐坏的春秋了,商周之际的那种每一个人都被牢牢的系于其宗主的人身控制之下,完全没有个体自由的时代已经结束。所以,就算是一心向往三代的孔子,也是反对人殉的。在《礼记·檀弓》篇里,孔子的弟子陈子亢就直接说“以殉葬,非礼也”。孔子还有一句名言:“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言下之意是那最早用人俑来替代活人的人,并非是因为没有子女才不得不拿假人代替,而是因为死人根本不该用活人的东西,更何况活人之命了。孟子就引这话来提醒梁惠王,作为君王就是为民父母,应当珍惜自己的孩子而不是任由他们被饿死啊!

​孔子与麒麟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鲁国君臣们在狩猎时打到了一头异兽,当时没人认识这头怪兽,孔子跑来看了后说,这是麒麟啊。据说孔子还做了一首获麟歌:“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用麒麟来拍公子的马屁。
后世儒家把这事吹的神乎其神,好像是上天为了证明孔子乃是圣贤,才特意让麒麟出现的。然而从《左传》对此事的记载来看,最多只能证明孔子见多识广,能叫得出这头被其他人视为“不祥”的异兽的名字。而在大概成书于战国的辞典《尔雅》中对麒麟只有“麟,麇身,牛尾,一角”寥寥数字,那么麒麟又是怎么成了祥瑞之兽呢?考察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诸子著作,没见他们提及麒麟的,所以这个恐怕依然是孔子的功劳,因为只有他在《礼记·礼运》中说到了四大灵兽,分别为麟凤龟龙,有啥用呢?为了“饮食有由”,也就是让鱼啊,鸟啊,走兽啊都乖乖听人类的话。另外孟子也借有若之口说孔子就好比走兽中的麒麟,乃是有史以来的最伟大的人。当然,秦汉之前的儒家学者也就止于用麒麟来比喻孔子的伟大,得等到了汉代独尊儒术,外加谶纬之学兴起,麒麟才变成上天用来表示圣王出世,天下太平的征兆。

再后来,随着中西交流,麒麟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被运用到了好莱坞电影中,在2022年上映的《神奇动物3》(Fantastic Beasts: The Secrets of Dumbledore)中,麒麟成了能辨忠奸的神兽。

孔子与羁縻

汉和帝永元初(公元89年),时任虎贲中郎将(就是皇帝亲军的统领)的窦宪请求进击匈奴。当时任议郎的乐恢上书劝谏曰:“春秋之义,王者不理夷狄。得其地不可垦发,得其人无益于政,故明王之于夷狄,羁縻而已。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以汉之盛,不务修舜禹周公之术,而无故兴干戈动兵革,以求无用之物,臣诚惑之。”乐恢是个介直之士,孔子思想的坚定信仰者。他上疏中说到的这个“羁縻”之法也是出自儒家,不过最初孔子的设想不过是“修文德以来之”,就是通过提升自己的文明,从而令那些蛮夷之辈都向往来我们这,于是“既来之,则安之”。不过孔子的这种思想在具体的实践层面,被后世儒家用一种现实主义所包装。比如乐恢所说的夷狄土地不能耕种,夷狄人民无法政教。这一主张事实上一直贯穿在整个儒家传承中,比如自认继承道统的韩愈也是持这样的主张。
该主张最早可以在《尚书》中找到相应的理论根基,也即周礼九服的制度,将天下按照由内而外的原则分为王畿和九个不同等级的地区。而最外面的三个等级则属于野蛮之地,那里的人像野兽一样,只需要用棒子和糖果来驯服,不听话就打,乖的话就给吃的,“羁縻而已”。

韩愈与羁縻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由于广西钦州的壮族人黄少卿时常叛乱,所以当时任容管经略使(负责岭南一带的地方军政长官)的严公素上表请求讨伐灭之。
而两年前因谏迎佛骨得罪了唐宪宗被贬潮州的韩愈因为新皇登基,此时被重新起用,担任从三品的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教育部部长吧)。他对此表示异议,认为“大抵岭南人稀地广,贼之所处,又更荒僻。假如尽杀其人,尽得其地,在于国计,不为有益。容贷羁縻,比之禽兽,来则捍禦,去则不追。亦未亏损朝廷事势”。也就是主张安抚为上,没必要劳师动众赶尽杀绝。
可惜他的看法没得到穆宗认可,导致后面岭南叛乱不止,直到唐文宗太和八年(834年)下诏赦免叛军罪行,释放抓获百姓才告平息。
韩愈的主张其实是中原王朝自汉朝以来对周边少数民族进行统治的一贯方针,也就是羁縻制度。该制度通过承认非汉人部族的自治权来获得对方对中原王朝的臣服和进贡,本来运作的不错,但唐代中后期因为中央政府的用兵需要而对羁縻州府不断加征赋税,从而导致了冲突与叛乱。

bottom of page